其他
庞余亮:乡村学校的寂静至今喂养着我
庞余亮十六岁读师范,两年后分配到兴化沙沟镇的乡村学校做有“硬本子”的老师,被学生、家长和同事们昵称为“小先生”。小先生虽然认真啃过教育学和心理学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,但即使站在讲台上,他比孩子们也高不到哪里去。
从十八岁到三十三岁,“小先生”庞余亮最宝贵的人生时光都在简陋的乡村学校度过了。庞余亮觉得,这是命定,也值得感激,因为那十五年乡村校园的空旷和寂静,至今还在喂养着越来越喜欢回忆的他。散文集《小先生》就是以这一段乡村教师生涯为蓝本创作完成的。
__01
从六岁上村小开始,庞余亮就与“小”密不可分——班上年龄最小的、个子最小的,也注定是全班排队时最前面的那一个。不但个子小,而且还糊涂。糊里糊涂上学,糊里糊涂考试,考到哪里就去哪里。16岁,上高二那年,先是预考,然后高考,虽然一举考上了,却只是个专科。两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,还没懂得分别的伤感,就分配回到了老家兴化。毕业返乡那天,他刚出兴化汽车站,就碰到了一个已复读了两年的高中同学,正准备参加1985年的高考。这个同学后来考上了医学院,现在加拿大。在家待了一个月,按照通知,庞余亮去县教育局拿介绍信。介绍信就是分配方案。有个师范生一拿到介绍信就哭了,他都没听说过他要去的那个地方。庞余亮也拿到了他的介绍信,同样是一个他没去过的地方。当时的分配政策是“一刀切”——原籍是农村户口的,回农村就业;原籍是县城户口的,才可以在县城教学。考上大学,改变了身份、户口,但回到农村,找对象就成了大问题。庞余亮年龄小,还没有找对象的意识,也没有做好去乡村学校做教师的准备,当时满脑子全是诗歌。庞余亮觉得,是诗歌让他成为不那么现实的人,也是一个稚嫩的小先生。他在《小先生》里讲述了上第一节课的情景,从惊慌到镇定,唯一拯救了他的是孩子们信任和期待的目光。
__02
忆起那段生活,庞余亮说,他能忍受乡村学校简陋的生活条件,但很不习惯晚到的报刊和书籍的匮乏。为了能早点拿到报纸和刊物,还有他寄出去的诗稿,他常常和邮递员一起去等待县城来的邮包。“遇到大雾天气,邮船会来得很晚。但和邮递员一起拆邮包上的锡封是很快乐的,就像今天的孩子拆盲盒一样——说不定新来的《诗歌报》《童话报》上有我的作品,说不定有新的用稿通知。当然,也有退稿的沮丧。”每年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,学校最大的事就是,老师们坐船进城买学习用品和到新华书店领新课本。说来也怪,每要到进城,就会下雨。下雨的话,就得穿雨靴。所以,就有了那篇很好玩的《穿着雨靴进城》。乡村的日子,每天都在重复,很缓慢,甚至有点无聊,现在却特别怀念。“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是在重复,乡村的日子尤其缓慢,但这缓慢而寂静的生活里,有着其他生活所没有的惊喜。比如晨曦中打扫卫生的少年们,他们的影子和树木的影子‘绘’在一起的清晨图。”庞余亮说。
庞余亮 《小先生》
入选2021年8月中国好书榜
__03
2000年,庞余亮离开乡村学校去靖江电视台工作。那时候,乡村学校日益凋敝,有关系的教师都走光了。他也一直有着对“远方”的渴望,但他也想不到,他的“远方”就是长江边的靖江。其实,庞余亮当年的师范实习地就是靖江,十五年后,因为好心人的提携,他没想到,又回到了靖江。在他看来,靖江是个特别包容人的小城,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靖江写出来的,比如《薄荷》《丑孩》《有的人》《半个父亲在疼》,包括这本《小先生》。除了“小先生”庞余亮,书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就是老校长和总务主任了。
《小先生》
作者18岁从师范学校毕业,成为一名乡村教师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“小先生”。他从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开始,记录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瞬间。寒来暑往,小先生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自己也绘就了美好的教育人生。